close

 

 

  轉貼這篇專訪文章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在隨著專訪記者的專文下,台灣對於竹材料的重新再注意與投入發展,致力於帶入台灣所掌握的高門檻技術為原本已經沒落的台灣竹材加工製造業,轉型成現在既符合環保理念又能帶來高產值的綠金奇蹟。

 

  在西方國家已經驚豔於竹材料的特質並且漸漸在做各種的開發,而台灣更是處於亞熱帶氣候區域,正是竹材最佳的生長地域,在日本已經比台灣更早投入了許多的努力在開發竹材料的新應用,論產量,台灣土地只有日本十分之一,但竹林面積有十五萬公頃,與日本一樣大,相當於六個台北市。論種類,日本常見的竹子只有三種,台灣多達二十四種,其中具經濟價值的就有六種,可供開發的用途更多元。

 

  在文中作者清楚的介紹了工研院材料所專案經理陳文祈為此一材料復興所做的先期努力,並且在其後帶來許多後進達成的各種突破,再加上竹材料在台灣人的過去生活中甚是親近,使得新商品在打入市場時多少降低了產品打入市場先期的消費者心理抗拒感。

 

 

  惟一點,天下雜誌這篇專文的末段寫道:

 

  如果竹產業能在台灣蓬勃發展,或許有朝一日,農民可以砍除破壞水土保持的檳榔樹,改種竹子鞏固水土。一方面維護生態,一方面讓台灣在綠色產業領域中出類拔萃。」

 

  此一段,我在這個比賽而做有關於竹子的各種生態資料與產業歷史、現況與國內外的發展時,在資料收集與查閱中看到另一篇專文持相反意見:

 

  「竹子為單子葉的鬚根系,根淺固地力差,且其森林結構層次單一,冠層樹葉覆敝率低,不利雨水的截留,影響山坡地的水土保持。 因要種植竹子,常將原來的森林生態破壞殆盡,以為其用,且竹葉常落,常積累成堆不易分解,且覆蓋於土壤上,影響其他植物的發芽,並易造成壤質的酸化,不利其他植物的生育,故其林下物種單調,影響物種多樣化的發展,且破壞原來的森林生態環境,對生態的影響甚鉅 !」(作者:江德賢)

 

  至於二者說法誰的才是正確的?我不是研究自然科學與生態學相關的專業,故在此不做評論;但也希望如果真如上段所描述的情況,也希望台灣在大力發展此一綠金產業的同時,能夠更加的注意到水土生態的問題,勿作那殺雞取卵之舉。

 

 

 

 

 

天下雜誌第325   / 作者:汪文豪

 

05062213.jpg 

 

曾經,竹產業在竹材加工廠出走大陸後沒落。

現在,因為科技的加工,竹子可能創造五百億產值。

竹子究竟能做何妙用?台灣竹為何是台灣競爭未來的寶?  

  

 

  竹子,是台灣最有生命力也最常見的植物之一。在三、四十年前物資缺乏的年代,台灣人日常的食衣住行,幾乎都與竹子有關。台灣的竹材加工業,每年更賺進十幾億元的外匯。然而,隨著工資上漲,竹材加工廠全部轉移大陸投資,使台灣竹產業沒落凋零。石化與鋼鐵工業的興起,更使竹製品被塑膠與金屬取代,退出台灣人的生活。 不過,在二十一世紀的環保潮流下,一度沒落的竹子,卻開始蛻變成為台灣人競逐綠色產業的最佳材料,甚至成為獨特的台灣優勢。今天,走進新竹工研院材料所的展示館裡,首先迎接訪客的,不是什麼尖端科技,而是各式各樣的竹類製品。

 

 

 

  

竹子蛻變 身價百千倍

 

  展示櫃上,用竹炭做成的產品琳瑯滿目。從小小的調酒棒、除臭包、麵條與茶杯,到洗髮精、沐浴乳與衣襪帽子。吃的、穿的應有盡有。用竹子做成的家具與地板,也展現出與一般木材不同的典雅氣質。此外,看上去與一般保鮮膜、飲水機濾心與電容器並無兩樣的產品,竟也是利用竹炭做材料。台灣竹子,有著與過去意想不到的新應用,即將重返你我的日常生活。

 

  工研院材料所專案經理陳文祈,可說是讓台灣竹重返江湖的關鍵人物。而且讓原本一公斤賣不到五元的生竹,變成五百元、甚至一千五百元的竹炭材料。

 

   「日本廣島被美軍用原子彈轟炸後,萬物俱滅,最先復甦的生命,一個是銀杏樹的小苗,另一個就是竹子,」對竹材有深入研究的陳文祈描述。

 

  他說,科學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竹子的生命力為何如此旺盛,但建築界已利用竹子堅韌與生長迅速的特性,逐漸取代木材做為建築材料。十四年前,陳文祈從日本留學回國,直接進入工研院服務。當時,他研究的主題為「節能建築」,訴求如何在建築物的興建與使用過程中,減少能源消耗,符合環保。之前,雖有學者推廣綠建築,但陳文祈發現,綠建築在台灣講了十年,卻很難落實,其中原因就是台灣民眾買不到本土的綠建材,只能從國外進口,價格昂貴。六年前,他開始思考如何在台灣找尋生態建材。

 

  「台灣的生態建材在哪兒?」陳文祈心裡泛起陣陣疑問,駕車在鄉間尋找。當時,路旁隨處可見茂盛竹林,引起他的好奇。他回家翻閱林業書籍,才知道無論漢人或原住民的祖先,蓋房子最常用的材料就是竹子,因此一頭鑽進探索竹材的領域。

 

  「一節十公分的竹桿,可承受五噸的壓力,相當一頭大象的重量,十分驚人。」

 

  陳文祈計算,如果在地震頻繁的地區使用竹材做為地樑或屋架,使用量只要木頭的四成,即可達到相同的耐震效果。此外,和木材相比,採伐竹子所需消耗的能源只有四分之一,與混凝土相較,更只有八分之一。竹子生長期間只要四到五年即可砍伐,但木材要三十至五十年。因此,陳文祈對應用台灣竹子做為生態建材,顯現濃厚的興趣。

 

 

 

竹礦豐富 台灣滿山寶

 

  同期間,陳文祈又出差日本,發現日本從百貨公司到便利商店,幾乎都在販賣竹炭產品,更加深他對竹材料的好奇。不過,農業產品在工研院並非主流研究項目,不受重視。陳文祈只好私下研究世界各國的竹類應用資訊,也在工研院實驗室裡,「偷偷」試驗燒製竹炭。

 

  民國九十一年,九二一大地震發生三周年,九二一重建會指示農委會擬訂振興計劃,協助災民自立。當時,農委會在溪頭舉辦竹產業研討會,有學者根據竹炭在日本應用的盛況,認為台灣可以仿效發展竹炭產業,協助竹類資源最豐富的中部災民自立。陳文祈在會場中,呼應這位學者的說法,並分享自己蒐集的各國竹類應用資訊與發展策略分析。林務局林產加工科長黃妙修聽完後,點頭肯定陳文祈的內容,返回農委會規劃「重建區竹產業振興及轉型」計劃,每年投入兩千萬元預算,委託工研院與林業試驗所進行研究。黃妙修會如此肯定陳文祈,也是看到台灣竹類資源豐富,成長迅速又生生不息,很適合取代木材,做為環保材料進行開發。

 

  黃妙修說,論產量,台灣土地只有日本十分之一,但竹林面積有十五萬公頃,與日本一樣大,相當於六個台北市。論種類,日本常見的竹子只有三種,台灣多達二十四種,其中具經濟價值的就有六種,可供開發的用途更多元。論生長速度,竹子比樹木至少快一百五十倍,平均四年即可採伐利用。

 

  「老天爺賜給台灣人這麼豐沛的『竹礦』,我們卻忽略未加利用,很可惜,」黃妙修說。

 

 

 

取經日本 鳥羽曙來台

 

  當年,為了協助九二一災民自立,陳文祈特別遠赴日本偏遠鄉村拜師,向日本國寶級的「竹炭達人」鳥羽曙取經,希望他來台傳授燒製優良竹炭的祕訣。今年七十五歲的鳥羽曙為日本燒炭協會會長,累積二十多年造窯燒竹炭的經驗,地位崇高。曾有大陸與南韓業者試圖找他合作,但都吃了閉門羹。 劉備三顧茅廬的情節,也發生在陳文祈身上。他兩次造訪鳥羽曙遭拒,第三次拜訪時正逢日本大雪,他忍著刺骨寒風,恭敬守候在鳥羽曙家門外,鳥羽曙被他的誠心感動,終於答應來台協助。

 

  「要燒好炭,必先造好窯,」鳥羽曙特別強調。

 

  如同日本節目「搶救貧窮大作戰」的劇情,鳥羽曙要求工研院與林試所組成的研究人員團隊,從最基本的夯土造窯學起。就在苗栗縣一處竹林密布的荒山裡,林務局幫工研院找了一塊地,就開始造土窯。鳥羽曙則手執教鞭,神情嚴肅地監督在場十多位具有碩、博士學歷的研究員施工。只要一發現有誤,教鞭毫不留情地落下。當時正逢盛夏,戶外下著滂沱大雨,氣候悶熱,大伙兒已分不清身上流的是淚水、汗水還是雨水。歷經三天,土窯終於完工運作。

 

  除了協助竹農自立,在工研院的帶動下,正有愈來愈多的企業投入竹材與竹炭應用的開發,讓台灣竹子,充滿了無數驚奇的變化。彰化和美的台灣百和紡織公司一年半前,即以Taiwan Bamboo(台灣竹)為品牌,行銷國際。 台灣百合與工研院合作,將竹炭磨成奈米粉末,抽紗製成紡織品,將竹炭養生保健的功能,穿在身上。

 

 

 

黑絲絨竹炭紗,風光國際

 

  在研發階段,台灣百和的會議室裡,包括董事長鄭森煤在內的公司幹部,常常進行各種試驗比較用竹炭紗製作的襪子,與一般襪子的吸汗除臭效果有何差別。只見鄭森煤當場脫下雙腳上已穿了一整天的臭襪,攤在桌上,由現場幹部逐一比較,聞聞哪一隻比較臭。結果五名幹部中,有四名一致指出竹炭襪的臭味較少,讓鄭森煤決定大力投入竹炭紡織品的生產,並將竹炭紗命名為「黑絲絨」,以「Taiwan Bamboo」為品牌行銷世界。百和產品開發部協理曾煥東拿著工研院的測試報告說,竹炭紗吸附臭味的功能優異,增溫效果比一般布多二至三倍。還具備遠紅外線放射功能,有助於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適合做為成衣、寢具布料、運動織物及鞋墊等用品。在法國、德國與台北的紡織大展中,掛著「Taiwan Bamboo」的竹炭紗,已屢屢吸引外國業者的目光,向曾煥東探尋合作意願。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評估,這個由國人獨創的紡織新材料,將可為台灣創造一百億元以上的年產值。 除了將竹炭應用於民生用品,九二一災民出身的南投魚池澀水竹炭工作室負責人廖招勝與詹俊能,更突破日本人二十多年的技術瓶頸,將竹子完整燒成「竹炭杯」,將竹炭應用帶入藝術境界。

 

  烏黑光亮的竹炭杯,造型各有千秋,卻都全部渾然天成。無論杯蓋與杯身,杯身與把手,契合地恰到好處,讓燒炭達人鳥羽曙愛不釋手,當面豎起大拇指,稱讚台灣人腦筋好。 竹炭杯會讓鳥羽曙著迷,主因日本人多年來嘗試燒竹炭杯,都會有裂縫,無法蓄水。因此,被鳥羽曙評為具有藝術價值的竹炭杯,身價不凡。詹俊能說,一公斤竹炭只能賣五百元左右,但竹炭杯一個才幾十公克,即可賣相同價錢,若有造型,更可賣到一千五百元。

 

  台灣竹子功能愈來愈多,愈符合環保需求。例如使用在建材的互若亞是一個例子。 原本生產複合式木質地板的嘉義互若亞,一改公司二十多年的經營策略,「以竹代木」,將竹子平切成如紙張般的薄片,再結合夾板及奈米技術,搖身做為防潮、防蟲、抗汙的家具裝潢材質。

 

 

 

多功運用 竹夢變黃金

 

  用竹薄片做成的複合地板,一改過去木質地板給人的渾厚沉重之感。在日本建築界排名前三大的鹿島建設,就曾斥資日幣三億元,向互若亞採購複合竹材地板,而互若亞現在靠竹建材,每月的營業額高達三千多萬元。 除了應用在建材與民生用品,由於竹炭具有防潮、除臭、保鮮、淨化水質、釋放遠紅外線、導電與遮蔽電磁波等功能,工研院正研究將竹炭應用於電子、半導體、生物醫學等高科技領域,使台灣竹子的行情,更加看漲。

 

  陳文祈舉例,受到漁類資源枯竭的影響,許多漁船已經閒置,目前工研院與業者,正開發以竹炭為材料的海水淡化器。未來這些閒置漁船即可載著海水淡化器到近海抽取海洋深層水,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工研院預估,將台灣竹炭應用於不同產業,五年後可望創造五百億元的產值。

 

  如果竹產業能在台灣蓬勃發展,或許有朝一日,農民可以砍除破壞水土保持的檳榔樹,改種竹子鞏固水土。一方面維護生態,一方面讓台灣在綠色產業領域中出類拔萃。

 

  

本專訪文引用自:http://blog.yam.com/jmaa5589/trackback/165417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yuey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