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3.jpg

 

竹  前言:

 

  竹此一媒材在東方一直是極為普遍又為人民所熟悉的材料,不管是在中國大陸,日本或是台灣甚或東亞南亞諸國都是極為常見的。尤其是在開發中的國家在完全性的轉型成工業國家前,竹、木等自然性的媒材在人民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的舉足輕重的要角,不管是生活用的器皿、家俱,或是純裝飾與具機能性的工藝品,到居家的房舍圍籬皆可見到竹木的蹤影,尤其是竹材。

 

  竹子,是台灣最有生命力也最常見的植物之一,在氣候適宜與環境相配合下,竹材的栽培與使用更是活絡,一棵竹子從幼苗到成熟可以製為材料不過短短數年可成,比起木材的三五十年可成材來看竹材更符合當時的效益。

 

  在三、四十年前物資缺乏的年代,台灣人日常的食衣住行,幾乎都與竹子有關。台灣的竹材加工業,每年更賺進十幾億元的外匯。然而,隨著工資上漲,竹材加工廠全部轉移大陸投資,使台灣竹產業沒落凋零。石化與鋼鐵工業的興起,更使竹製品被塑膠與金屬取代,退出台灣人的生活。

 

  不過,在二十一世紀的環保潮流下,一度沒落的竹子,卻開始蛻變成為台灣人競逐綠色產業的最佳材料,甚至成為獨特的台灣優勢。

 

 

00.jpg 

 

竹 簡介:

 

  竹,是單子葉植物,是禾本科的一個分支竹亞科(Bambusoideae)的總稱,分佈在亞熱帶地區,又稱竹類或竹子。有低矮似草,又有高如大樹。通常通過地下匍匐的根莖成片生長。也可以通過開花結籽繁衍。

 

  為多年生植物。有一些種類的竹筍可以食用。已知全球約有150屬,1225種。竹子主要分佈在 地球的北緯46度至南緯47度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世界上除了歐洲大陸以外,其他各大洲均可發現第四次冰川藉以的鄉土竹種。

 

  主要分布在亞洲熱帶,以東南亞季風區為世界竹子的分布中心,溫帶的歐美國家極少,因而與竹子相關的文化發展多與亞洲地區的國家有關,即使連竹子的英文名稱Bamboo,亦源於馬來西亞人於開墾土地,燃燒竹子時的爆裂聲而稱竹子為Bambu,即可知竹文化的發展與其分布有關。

 

  竹的分類體系其實不甚完善;由於生長特性,竹並不經常開花,外形又非常相似,所以現行竹的分類是根據竹筍外包的箬殼來區別分類的。但是箬殼的性狀並不穩定,所以,在許多時候會引致歧義,使一些竹種群之間的界限無法唯一性的定論。

 

   竹子也是世界上生長速度最快的植物,有些竹的空心莖每天可長40厘米,完全成長後的高度可達35─40米。竹生長快速的原因是其枝幹分節,故當其他植物只有頂端的分生組織在生長時,竹子卻每節都在生長。但是,隨著竹的不斷長大,竹節外面包裹的鞘就會脫落,竹就停止生長了。

 

  竹子的花型跟稻子的花很像,結成的果實也和稻穗相似,叫做「穎果」。竹子不容易開花,可是一開花就是它壽命將盡的時候,在開花後一兩年,竹子就會枯死,所以竹子開花在中國民間是被視為不吉祥的。

 

  在生長特性上,竹子的生長快,成材早,產量高,「雨後春筍」正是形容竹子生長的快速。在出土後三個月就成形的,在一年內都屬於新竹,此時期竹竿上會有薄薄的蠟質粉末,第二年蠟質脫落,開始會有淡淡的蘚苔附著;第三年蘚苔便布滿竹竿表面;到了第四年,蘚苔顏色會變得更深。竹農便以此來判斷竹子的年齡,來決定是否砍伐利用,其約四至六年的成竹即可採收使用。

 

 01.jpg

 

竹 用途:

 

  竹子四季長青,用途廣泛。在庭院中,是不可缺少的點綴假山水榭的植物。桂林灕江旁廣植鳳尾竹,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蜀南竹海與贛南竹海是中國最大的兩處竹海。

 

  因其生長時間短、產量高及用途多超過一般的樹木,且竹材的收縮量小,割裂性、彈性與韌性都很強,又有一別稱:窮人的木材,故為民間極重要的產業之一,台灣的許多地名都與竹子有關;如新竹、竹山、竹圍等,均關聯著當地住民的生活環境與用途,尤其以竹圍為名的地方頗多,即可窺知早期以竹為防禦的緣由及以竹為防風圍籬的功能。

 

  由於竹子生長快,近幾年為環保考量,有大量傢具與紙改用竹子製造。竹子也可製作工藝品、樂器等。竹青是去火清涼的中藥材。竹筍是常見的美食。竹子的種子被稱為竹米,又稱潁果,因為不易得,所以是珍貴的美食。另外,竹也常用於建造棚架(搭棚)。

 

02.jpg 

 

竹 文化意義:

 

  中國古代真正的書籍形式,是從竹簡和木牘開始的。竹簡和木牘所開創的書籍形式和制度,對後來的書籍文化產生了深遠的響。"冊"、"卷"、"編"等書籍的單位、術語,一直延用至今。

 

  竹簡和木牘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書寫文字。也有先寫字,然後再按順序編聯成冊的。又因竹子的外皮(竹青之部份)不易著墨,為了書寫方便,須將竹子的最外皮削去(削至竹黃或竹肉部份),或在內裡面書寫。而把竹子烘乾使其能被利用的這個工序稱便稱為"殺青"。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征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几上。說明簡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其戰國以前的簡續實物,今天還未有發現,在周代的文獻中有許多關于用簡讀傳遞命令及公文的記載。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在學術上百家爭鳴的局面,竹簡成為各家著書立說的主要形式。這時關於使用竹簡的記載就更多了。例如,孔子晚年讀"易",致使"韋編三絕",說明由於反復的閱讀,致使編系竹簡的繩子斷了三次。

 

   愛竹成癡的蘇東坡便曾留下詩句:「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的終年常綠代表著永恆持久;竹節空心卻能保持挺立,代表著虛心正直;而它即使飽受狂風暴雨的肆虐,也仍然屹立不搖,更具有堅忍不拔的精神。所以竹子在中國文學中,便被比喻為四君子與歲寒三友之一。

 

 

  竹子可以說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最欣賞,而且使用最多的植物,因為它生長得很快,分佈得又廣,算得上是人類所知最有貢獻的植物之一。如果沒有它,多數人的生活會完全改觀呢!尤其在東方,竹子因為取材容易,質輕而堅,所以和許多日常活動都有關聯;此外,從文學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更是大受觀迎。可以說,竹子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經濟作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yuey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